约 303,000 个结果
在新选项卡中打开链接
  1. 查看更多
    查看更多
    前往 Wikipedia 查看全部内容
    查看更多

    奥尔德斯·赫胥黎 |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
    奧爾德斯·李安納德·赫胥黎 (英語: Aldous Leonard Huxley,1894年7月26日—1963年11月22日),又译 阿道司·赫胥黎, 英格兰 作家,属于著名的 赫胥黎家族。. 祖父是著名生物学家、演化论支持者 托马斯·亨利·赫胥黎。. 他下半生在 美国 生活,1937年移居 ... 展开

    概览 图像

    奧爾德斯·李安納德·赫胥黎(英語:Aldous Leonard Huxley,1894年7月26日—1963年11月22日),又译阿道司·赫胥黎,英格兰作家,属于著名的赫胥黎家族。祖父是著名生物学家、演化论支持者 展开

    奧尔德斯·赫胥黎于1894年出生于英国萨里郡的戈德尔明,是教师李安納德·赫胥黎(英语:Leonard_Huxley_(writer))和他的首任妻子茱莉亚·阿诺德(Julia Arnold)的第三子。他的弟兄 展开

    赫胥黎在17岁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(未出版),并在20岁之后开始严肃的写作。他最初出版的小说都为社会讽刺小说,以《克罗姆·耶娄》(1921年)为始。
    布盧姆茨伯里派
    在一战期间,赫胥黎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莫雷尔夫人的加辛顿 … 展开

    从1939年开始一直到1963年去世,赫胥黎与南加州吠檀多协会有着广泛的联系,该协会由斯瓦米·帕拉瓦南达( Swami Prabhavananda)创立并领导。他与杰拉尔德·赫尔德(Gerald Heard)、克里斯托弗·伊舍伍德(Christopher Isherwood)和其他追随者一起,由斯瓦 … 展开

    关于赫胥黎视力的细节在他生活中的特定时刻上存在着不同的解释。大约在1939年,赫胥黎遇到了贝茨方法以提高视力,一位老师玛格丽特·达斯特科贝特(Margaret Darst Corbett ),她能够教他这种方法。1940年,赫胥黎从好莱坞搬到了洛杉矶县北部加利福尼亚州拉诺高 … 展开

    1919年,他与在加辛顿遇到的比利时女子玛丽娅·妮斯(1899年9月10日 - 1955年2月12日)结婚,育有一子马修·赫胥黎(1920年4月19日 - 2005年2月10日)。马修后来成为知名的作家、人类学家和流行病学家。1955年妮斯死于乳癌。
    1956年他与作家劳拉·阿 … 展开

    临终时的赫胥黎已经无法言语,他通过手写向妻子劳拉要求“麦角二乙酰胺,100微克,肌肉注射”。根据劳拉在《时光消逝的瞬间》中的记载,她服从了,在早上11时45分完成了一次注射,并于几小时后完成了另一次。他死于1963年11月22日下午5时20分,肯尼迪被暗杀的几 … 展开

    CC-BY-SA 许可证中的维基百科文本
  2. 阿尔多·赫胥黎 | 百度百科

    网页阿尔多斯·赫胥黎(Aldous Huxley,1894年07月26日—1963年11月22日)于1894年出生于英国南部名门世家。 英国小说家、诗人、剧作家。 祖父是著名的生物学家、作家托马斯·赫胥黎。

  3. 美丽新世界(阿道司·赫胥黎创作长篇小说)_百度百科

    网页阿道司·赫胥黎 (Aldous Huxley,1894─1963),英国作家,共写作了50多部小说、诗歌、哲学著作和游记,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《美丽新世界》,他的小说注重阐述思想观念甚于塑造艺术形象,常被称作“观念小 …

  4. 阿尔多·赫胥黎 Aldous Huxley | 豆瓣读书

    网页人物简介 · · · · · ·. "阿道·赫胥黎(ALDOUS HUXLEY,1894—1963),生于英国萨里郡,是家中的第三子,著名的生物学家托马斯·赫胥黎之孙。. 先后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。. 他前半生的创作都以社会讽刺小说为主, …

  5. 美丽新世界 | 豆瓣读书

    网页2017年1月31日 · 奥尔德斯•赫胥黎(Aldous Huxley, 1894—1963),英国杰出的小说家、诗人、散文家、批评家和剧作家,著名的人道主义者。 他 …

    • 已发布: 2017-1-31
  6. 奥尔德斯·赫胥黎 | Wikiwand

  7. 美丽新世界 | 蜗牛双语阅读

  8. 阿道司·赫胥黎 | 维基语录,自由的名人名言录

  9. 阿道司·赫胥黎 Aldous Huxley的作品(29) | 豆瓣读书

  10. 完美新世界(英国奥尔德斯赫胥黎小说作品)_百度百科

    网页2009年11月23日 · 为英国作家奥尔德斯·赫胥黎于1931年创作1932年发表的反乌托邦作品。 与《一九八四》和《我们》并列为世界三大反乌托邦小说。 书名灵感得自莎士比亚的《暴风雨》中,米兰达的对白:“人类有多么美!

  11. 某些结果已被删除